JL8500系列補強膠片在轎車動力電池行業的應用技術探討
膠粘劑的界說和歷史
什么是膠
能一起將兩種或兩種以上同質或異質的制件(或材料) 銜接在一起,固化后具有滿意強度的有機或無機的、天然或組成的一類物質,統稱為膠粘劑或粘接劑、粘合劑、習慣上簡稱為膠。
膠的歷史
前期天然膠:糯米糊粘接城墻,松脂粘接冷兵器頭部,我們之前用的漿糊等等。
組成膠粘劑:
20世紀初:誕生階段,1912年酚醛樹脂膠
20世紀中期:發展階段,1953年厭氧膠,1955年快干膠
20世紀60年代-現在:完善階段,UV膠,密封膠,導電膠,導熱膠等等
膠粘劑的成分
膠粘劑首要由基料,固化劑,促進劑,偶聯劑,稀釋劑,填料,增塑劑,增韌劑以及其他添加劑組成。
1. 基料:是膠粘劑的首要成分,大多為組成高聚物,起粘合效果,需求有出色的粘附性和濕潤性。
2. 固化劑和促進劑:固化劑是膠粘劑中最首要的配合材料,它直接或許經過催化劑與主體聚合物反應,固化結果是把固化劑分子引進樹脂中,使分子間距離,形狀,熱穩定性,化學穩定性等都發作了顯著的改變,使樹脂變為網狀結構。促進劑首要是加快膠粘劑中的主體聚合物與固化劑的反應,縮短固化時刻,下降固化溫度。
3. 偶聯劑:能與被粘表面形成共價鍵使粘接界面堅固。
4. 稀釋劑:用于下降膠粘劑的粘度,添加流動性和滲透性。分非活性和活性稀釋劑。非活性稀釋劑一般為有機溶劑,如丙酮,環己酮,甲苯,二甲苯,正丁醇等。活性稀釋劑是能參與化學反應的稀釋劑,分子端基帶有活性基團,如環氧丙烷苯基醚等。
5. 填料:無機化合物,如金屬粉末,金屬氧化物,礦藏等。用于改進樹脂固化后的縮短率和膨脹系數,進步粘接強度和耐熱性,機械強度和耐磨性等。
6. 增塑劑和增韌劑:增塑劑一般為低粘度,高沸點的物質,如鄰苯二甲酸二甲酯,鄰苯二甲酸二辛酯,亞磷酸三苯酯等,其能添加樹脂的流動性,有利于滋潤,渙散和吸附,能改進膠粘劑的彈性和耐寒性。增韌劑是一種帶有能與主體聚合物起反應的官能團化合物,在膠粘劑中成為固化體系的一部分,然后改變膠粘劑的剪切強度,剝離強度和柔韌性。
7. 其他添加劑:防老化劑,防霉變劑,消泡劑,阻燃劑顏料等等。
膠粘劑的粘合原理
膠粘劑和物體接觸,首先會濕潤表面,然后經過必定的方法鏈接兩個物體使之具有必定機械強度的進程稱為膠聯。此進程都要經過一個液態或類液態向高分子固態改變的進程。
1. 機械理論
膠粘劑有必要滲入被粘表面的空位內,并排除其界面上吸附的空氣才能發作粘接效果。
膠粘劑粘接的表面打磨的效果比光滑要好,因為機械鑲嵌。由于打磨使表面變得粗糙,表面層的物理性質發作了改變,然后進步了粘接強度。
2. 吸附理論
吸附理論認為,粘接是兩種材料之間分子接觸和界面力發作所引起的。粘接力首要來源于氫鍵力,范德華力等分子間效果力。膠粘劑與被粘物的連續接觸的進程叫濕潤,要使膠粘劑濕潤固體表面,膠粘劑的表面張力應小于固體的臨界表面張力。所以像特氟龍,PE等低表面能的材料很難粘接。
3. 靜電理論
在膠粘劑于被粘接表面上形成雙電層而發作靜電引力,即相互別離的阻力。所以當粘接低表面能的材料時,可以選用靜電處理,然后添加其粘合才能。
4. 弱邊界層原理
我們認為當粘接損壞被認為是界面損壞時,往往是內聚損壞或弱邊界層損壞。假如雜質會集在粘接表面附件,并與被粘接物結合不牢。當粘接發作損壞時,大都發作在膠粘劑和被粘物表面,但實踐上市弱邊界層的損壞。所以,我們粘接物體之前,需求細心清理被粘接表面,保證其干凈。